5月8日,由天津百利機械裝備集團有限公司主辦,天津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單位承辦的“中國制造2025”先進裝備制造業產教對接高峰論壇(第23期“五業聯動”高端講堂)在天津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隆重舉行,來自教育行政部門領導、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立足“中國制造2025”,以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為目標,共話落實“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專業”五業聯動,持續深化先進裝備制造業與職業教育產業對接、深度融合機制。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副司長安筱鵬,天津市教育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呂景泉,全國機械工業教育發展中心主任、全國機械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陳曉明,中國科協智能制造學會聯合體研究所副所長林雪萍,宜科(天津)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鑫,天津百利機械裝備集團副總經理曹立志,天津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張維津,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項目負責人燕波等嘉賓蒞臨出席。
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副司長安筱鵬
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副司長安筱鵬透過豐富的實例,從三個角度解讀工業的發展,即數據驅動制造資源的優化配置,軟件定義工業數據流動的體系,以及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設。他強調,工業互聯網是領軍企業競爭的一個新賽道,更是制造業發展的大方向。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將著力培育跨行業跨領域和企業級兩類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基礎共性、行業通用、企業專用三類工業APP,開展工業設備上云牽引工業互聯網平臺技術迭代和功能演進,建設跨行業跨領域、特定行業、特定區域、特定工業場景四類試驗測試環境及測試床,完善標準、監測分析、新型服務、安全保障四大支撐服務體系,打造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制造業新生態。
天津市教育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呂景泉
天津市教育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呂景泉在講話中深度解析了在校企合作的體制機制上,創新搭建“五業聯動”的職業教育科學發展新路徑,即根植于產業發展,對接行業和企業需求,服務職業崗位及個人職業發展需求,落地于專業建設的職業教育辦學新模式。他指出,天津是我國的老工業基地,也是全國先進制造業的研發轉化基地,因此,天津的職業院校在開設和建設裝備制造類專業的過程中,要與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步調統一,著力于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在人才培養方面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全國機械工業教育發展中心主任、全國機械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陳曉明
全國機械工業教育發展中心主任、全國機械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陳曉明在題為《面向產業變革的高職智能制造領域專業建設》的主題報告中表示,當前產業變革的目標將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產業變革的定位將由重制度鏈向重“價值鏈”聚焦;在產業變革的業態上,將由大而全的傳統“分段式”發展,向“產品全生命周期”、“全鏈式”延伸與協同的方向發展。職業教育只有與新的產業變革體系同頻共振,才能向高質量、高水平邁進。
中國科協智能制造學會聯合體研究所副所長林雪萍
中國科協智能制造學會聯合體研究所副所長林雪萍發表了《智能制造發展與數字人才角色》的主題報告。他以回顧的方式呈現了制造業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并深度剖析了智能制造于企業而言的挑戰。他指出,在企業實施智能化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數字勞動力”的角色至關重要。企業應著力于培養或聘請在某些技術領域或多個領域精通的人才或“通才”、兼具銷售解決方案設計能力和數字倫理學知識的工程師、首席數字官、嵌入式產品預測分析師等,通過員工角色的轉變重塑企業組織架構,為企業注入新動能,從而更好地面對和迎接智能制造的挑戰。
宜科(天津)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鑫
宜科(天津)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鑫做了題為《面向未來的智能制造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的報告。他提出,德國作為名副其實的工業強國,擁有世界上40%的隱形冠軍企業;中國雖是制造大國,但許多產業往往大而不強,核心技術、關鍵部件和材料大都壟斷在國外隱形冠軍企業手中。因此,中國產業的轉型升級需要更多的隱形冠軍。“德國之所以擅長智能制造,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職業教育的支撐。職業教育的定位不僅僅是培養工匠,而是要培養有頭腦的工匠。”
針對面向智能制造的職業教育,張鑫在報告中提出了三點建議。第一,從教師培養入手,培養復合型、有工業經驗、具備國際化視野的師資隊伍。第二,打造機、電、信息一體化應用場景的綜合教學平臺,在這樣的平臺上,重點培養自動化與信息化的結合。第三,把握工業互聯網發展機遇,宜科將在第二屆世界智能大會(5月16日——19日)上發布工業互聯網賦能平臺,結合最新的工業APP技術應用,構建宜科IoT HubTM 工業及產教融合應用系統架構。
以“產教對接高峰論壇”為契機,嘉賓們暢所欲言,促進政、行、企、校、研的全方位交流與合作,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共同育人機制的形成,為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匯聚發展新動能提供有力的支撐。